宴客聚友,往往饮酒,条件所限无酒可饮或客人不饮酒的,则代之以茶,口中道:“以茶代酒,先干为敬。”看来“茶当酒”是种应酬常态,深入我们的生活,还能为人博得“脱俗”的雅名。
三国末期,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荒淫无道,纵情酒色,经常大宴群臣,要求每人饮酒至少七升,喝不完也要强行灌下。有个叫韦曜的大臣酒量不济,每次只能饮两升,孙皓却对他礼遇有加,暗中赐给他茶来代替酒。这便是“以茶代酒”的典故。
后世还有很多案例,如东晋王蒙喜欢喝茶,招待客人不是饮酒而是饮茶,当时人们还不习惯喝茶,所以把去王蒙家戏称为“今日有水厄”。陆纳平时只用茶和水果招待名士谢安,有一次谢安来访,侄子陆俶帮他大摆宴席,竟被陆纳打了四十大板,骂道:“汝既不能光益叔父,柰何秽吾素业?”美酒佳肴在陆纳眼里竟玷污了喝茶的“素业”,要打板子,可算是“以茶代酒”的极端例子。
到唐代,诗僧皎然大力提倡“以茶代酒”,其《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》云“俗人多泛酒,谁解助茶香”,《饮茶歌诮崔石使君》云“此物清高世莫知,世人饮酒多自欺”,酒之俗,茶之清高,不言自判。有些诗文则将“茶当酒”写得更直白,唐代白居易《宿蓝桥对月》云“清影不宜昏,聊将茶代酒”,南宋杜耒《寒夜》云“寒夜客来茶当酒,竹炉汤沸火初红”,元人张可久则有小曲《清江引·草堂夜坐》云“鹤依松树凉,人伴梅花瘦,客来不须茶当酒(须:等候)”。再往后,“以茶代酒”几乎涵盖各种场合,上自皇宫饮宴,下至百姓人家,蔚为风尚,还流行起了与酒令相媲美的茶令,正如南宋王十朋所云“每会茶,指一物为题,各举故事,不通者罚”。
当今社会,“茶当酒”在应酬场上出现的频率飙升。一者,随着女性社会和经济地位提高,她们更多出现在应酬场合,温婉娇柔更宜茶,“以茶代酒”便有优雅之态;再者,开车人士愈多,开车不饮酒,“以茶代酒”自不失风度;最后,“乱世饮酒,盛世品茗”的文化自觉,使更多的人拚弃酒杯,转投茶道。时有筹笔驿主人概括道:“娇娥分座常嗔酒,髯客操舆须代茶。”
陆羽《茶经》云:“蠲忧忿,饮之以酒;荡昏寐,饮之以茶。”酒为阳,激烈昂扬,使人豪气干云,忘却烦忧;茶为阴,沉着柔润,使人雅思顿生,精神清朗。酒与茶,如一侠一儒,侠易失,儒宜德,耽酒伤身,嗜茶养性,以茶代酒,岂不雅哉!